隨著城市高層建筑和綜合性酒店規(guī)模的擴大,酒店內部的疏散通道長度日益增長。我國消防設計規(guī)范通常對疏散距離和防煙分區(qū)提出明確要求,當酒店走道疏散距離超過60米時,設置擋煙垂壁(擋煙簾)成為一種重要且必要的防火措施。
一、規(guī)范依據與技術背景
1.1 相關法規(guī)與標準
我國現(xiàn)行的消防技術標準與規(guī)范對疏散走道長度、防煙分隔以及擋煙設施有明確要求,比如《建筑設計防火規(guī)范》(GB 50016)以及相應的消防安全審核細則中對走道疏散距離、人員密集場所防煙與排煙系統(tǒng)的規(guī)定提供了依據。通常在封閉走道或通向出口的凈疏散距離超過一定值(如60米)時,應采取分區(qū)、采用防火門或設置擋煙設施等措施,以控制煙氣擴散、保證疏散安全。
1.2 酒店的特殊性
酒店屬于人員流動性大、停留時間分布廣、夜間人員對環(huán)境不熟悉的場所。一旦發(fā)生火災,煙氣的擴散和有毒氣體的生成往往比明火本身更快、更致命。走道作為客房至疏散出口的關鍵通道,其可視性、空氣質量和熱煙環(huán)境直接影響人員的疏散速度與決策。尤其在走道長度較大的長廊型酒店建筑中,單靠單一出口或長距離的疏散通道難以滿足快速疏散的需要,因此通過設置擋煙垂壁等措施控制煙氣擴散、提高安全疏散保障顯得尤為重要。
二、火災與煙氣擴散風險分析
2.1 煙氣的危害性
火災時產生的煙氣通常包含一氧化碳、氰化物、揮發(fā)性有機物及細顆粒物等有毒有害物質,這些氣體會降低能見度、刺激呼吸道并導致中毒或窒息。人在濃煙環(huán)境中往往出現(xiàn)視覺障礙、迷失方向、驚慌和行動遲緩,疏散能力顯著下降。統(tǒng)計顯示,火災傷亡中因煙氣及有毒物質造成的比例極高。
2.2 長走道中的煙氣運動特征
在封閉或半封閉走道中,煙氣沿走道快速傳輸,尤其當走道與樓梯、空調回風井或豎井相連時,煙氣會被引導至更大范圍。長走道導致疏散時間延長,人員在行進過程中可能就遭遇濃煙區(qū),增加滯留與傷亡風險。此外,因人員分布密集,局部火源的熱煙上升與走道的流場會形成復雜的煙流交互,進一步增加控制難度。
三、擋煙垂壁的作用與種類
3.1 擋煙垂壁的主要功能
擋煙垂壁(擋煙簾)是一種用于控制和限制火災時煙氣擴散的可降降或固定設置的設施,其主要功能包括:
分隔煙氣流動通道,阻斷煙氣在水平或垂直方向的傳播;
與排煙、通風及防火分區(qū)聯(lián)動,形成較為清潔、易疏散的安全區(qū);
為人員疏散、消防隊伍進場和滅火爭取寶貴時間;
降低消防與結構損傷風險,控制火災發(fā)展范圍。
3.2 擋煙垂壁的類型與適用場景
常見的擋煙垂壁按結構與啟閉方式分為:
固定式擋煙墻:通常為不燃或難燃材料構筑的封閉墻體,適用于永久性防煙分隔的場合。
機械卷簾式擋煙垂壁:可電動升降,平時隱藏或收納于頂棚內,火災時自動降下,適合要求美觀且平時不影響通行的酒店環(huán)境。
織物/柔性擋煙簾:采用防煙、耐高溫的柔性材料,重量輕、安裝方便,但在抗沖擊與耐久性方面略遜于剛性結構。
組合式系統(tǒng):將擋煙垂壁與排煙口、風機、屏蔽門等組合使用,形成更為可靠的防煙體系。
四、酒店走道疏散距離超過60米時設置擋煙垂壁的必要性
4.1 減少凈疏散距離的等效效果
當走道凈疏散距離超出規(guī)范推薦值(如60米)時,合理設置擋煙垂壁可以將長走道在火災時臨時分割成若干功能單元,使每個單元在煙氣控制下保持相對清潔的疏散空間,從而等效降低人員面臨的疏散距離與風險。這種“臨時分區(qū)”策略在不改變建筑布局的前提下,兼顧功能性與安全性。
4.2 提高可視性與降低煙濃度
擋煙垂壁能夠限制煙氣沿走道的水平擴散,使煙氣在擋斷處聚集或被排出,維持通行區(qū)域的可見距離和低毒濃度,從而保證受困人員能夠辨識疏散方向并在較短時間內撤離至安全區(qū)域。
4.3 與排煙系統(tǒng)的協(xié)同作用
通過與主動排煙系統(tǒng)(如走道排煙風機、自然排煙口)聯(lián)動,擋煙垂壁可以引導煙氣朝向指定的排煙方向集中排出,避免煙氣在疏散通道內橫向擴散,提高排煙效率,并減少因全樓排煙負荷過大導致系統(tǒng)失效的風險。
五、設計與實施要點
5.1 技術方案選擇
優(yōu)先選擇卷簾式或柔性擋煙垂壁以兼顧美觀及空間使用需求,但對于高烈度火災或需要更高穩(wěn)固性的關鍵部位應采用剛性或加固型垂壁。
根據走道寬度、頂棚高度、疏散人數與使用功能,合理確定擋煙垂壁的降落高度、覆蓋長度及分隔位置,確保每個分區(qū)疏散路徑滿足規(guī)范要求。
與建筑原有防火分區(qū)、防煙分區(qū)、疏散樓梯及安全出口布局協(xié)調,避免擋煙垂壁影響正常疏散或封閉必要的出入口。
5.2 自動控制與聯(lián)動邏輯
擋煙垂壁應接入建筑的火災報警和消防聯(lián)動系統(tǒng)(FAS),當煙感或火警觸發(fā)時自動下降并與排煙、送風及防火門聯(lián)動。
設計合理的探測器布局,避免誤動作并確保在發(fā)生真實煙火時能迅速響應。探測器應覆蓋走道、頂棚及可能的煙氣通道。
控制系統(tǒng)應設置手動啟動與緊急復位功能,便于消防人員或管理人員在特殊情況下干預。
5.3 材料與防火性能
垂壁材料應符合耐高溫、難燃或不燃性能要求,關鍵結構部位采用不燃材料并進行防火包覆處理。
對于電機、控制箱等電氣設備,應采取防火隔離與耐高溫措施,并在安裝位置確保能在火災條件下繼續(xù)運行一定時間以完成防煙任務。
5.4 結構與安裝細節(jié)
要保證垂壁與周邊頂棚、墻體的密封性,尤其注意接縫處的煙氣滲漏問題,必要時采用防煙密封條或擋板。
垂壁下降時不得影響疏散門的開關,應避免設置在必經的門扇運行路徑上,或在設計中確保垂壁位于門扇外側。
電源、控制線路應采取消防電源或具備火災情況下繼續(xù)供電的應急電源配置,確保垂壁在火災初期能可靠啟用。
六、運行維護與管理要求
6.1 定期檢測與維保
擋煙垂壁屬于重要的消防設施,需列入日常檢查與定期維護計劃,檢查內容包括機械動作靈活性、控制系統(tǒng)聯(lián)動功能、密封性、摩擦部件磨損及安全保護裝置狀態(tài)。
建議進行月檢、季檢和年度綜合檢測,重點檢查控制邏輯、探測器靈敏度與電機性能,并做好檢測記錄與故障整改。
6.2 演練與人員培訓
酒店應定期開展消防疏散演練,在演練中模擬擋煙垂壁降下與排煙設備啟動的實際情形,使員工熟悉設備運作、疏散路徑與指揮流程。
對前臺、值班人員及樓層管理人員進行專項培訓,明確火警發(fā)生時的應急操作程序、垂壁手動控制方法及與消防部門的聯(lián)絡流程。
6.3 維修保養(yǎng)記錄與監(jiān)管
建立健全的維護檔案,包括驗收記錄、維護保養(yǎng)記錄、檢測報告與整改情況,便于監(jiān)管部門核查與責任追溯。
在設備出現(xiàn)故障或檢修期間,應采取臨時防護措施(如增加臨時排煙風機、增派引導人員)以保證疏散通道的安全性。
七、消防審查與驗收要點
設計單位在消防設計文件中應明確擋煙垂壁的類型、安裝位置、控制邏輯、降落時序及與其他消防設施的聯(lián)動關系。
消防技術審查時,應提供計算說明或仿真分析(如煙氣擴散模擬),證明設置擋煙垂壁后可以滿足疏散安全與防煙要求。
竣工驗收包括產品合格證明、系統(tǒng)聯(lián)動試驗、整體驗證(通電試運行并由消防監(jiān)督部門見證)等環(huán)節(jié),確保系統(tǒng)按設計投入使用。
八、經濟性與實施挑戰(zhàn)
8.1 成本評估
卷簾式擋煙垂壁及其聯(lián)動系統(tǒng)在初期投入上較高,需要設備購置、控制系統(tǒng)集成及安裝施工等費用。但從減少火災損失、提高疏散安全并降低潛在法律與賠償風險的角度看,該投入具有明顯的長期回報與社會效益。
8.2 施工與改造挑戰(zhàn)
對既有酒店進行改造時,可能面臨現(xiàn)有頂棚結構、裝修限制或空調系統(tǒng)布局的制約,需要綜合權衡美觀、功能與施工可行性,必要時采用局部改造或分段實施方案。
九、典型案例與仿真分析建議
在重要項目中建議采用CFD(計算流體動力學)煙氣模擬分析,通過不同火源位置、風速及排煙策略的情景模擬,驗證擋煙垂壁的布局、尺寸與聯(lián)動時序,優(yōu)化設計方案。
參考國內外在酒店防煙設計中的成功案例,結合本地規(guī)范與工程實際進行本土化調整,可提高方案的可實施性與可靠性。

公司資質
檢測報告
檢測報告
環(huán)境管理體系證書
質量管理體系證書
蘇公網安備32058102002152號